寅午文化

承袭传统文化,感受国学之光!

发布时间:2021-04-15 19:57:19 | 浏览量:




你好 2021

2021.1.1

喜迎元旦,新年快乐


再见2020,你好2021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当然,除了中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不同的国家在元旦这一天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情。



关于元旦的传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承袭传统文化,感受国学之光

品《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

    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水利工程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和批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承袭传统文化,感受国学之光

诵《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词,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有些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就将永远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在历经涅槃之后,哪怕是本人,也再也不会有勇气去航行当年的船。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仅使这些作品成为令人仰止的高峰。从那高峰处,清泉汇聚,源远流长。



承袭传统文化,感受国学之光

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其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它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end

编辑丨杨柳

文案丨校图书馆、校园电视台、百度百科

图片丨网络

审核丨王林


兵团二中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