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学,指的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且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等很多经典之作的学术体系。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国学当中那些名家们对于人生领悟的道理。
跟着黑石战略研究院一起漫游文化江湖吧。
《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我们祖先的一个重大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
这个法则天地所得到的智慧,就是“仁义”。依仁做人,凭义行事,才能以德改命。
孔子在为人上最大的主张,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
君子有四大修养:
自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只知责备别人。
克己——“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操守和规矩。
慎独——“君子慎其独也”,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和地方,也能保持表里如一的操守、品格和仪态。
宽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怎样待臣,臣就回报君什么,一切上下级关系莫不如此,至今也仍然适用。
最好的上下级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最后一句。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上善若水”,人皆取上,水独居下,而能奔流向前,终至成海。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于是广收厚积。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作“不诤”,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学会闭嘴是门学问。
养性贵在平易恬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人一旦被私心掌控,就会失去正常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就必然会伤身害命。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减少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累成疾。只有心地坦荡,气定神闲,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知足常乐,才能益寿延年。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铁杵能磨成针,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颗颗小水滴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荀子》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丰硕收获的读书经历。我们现代人学习荀子,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断总结经验,学以致用。
责编:行一 | 编辑:Sophia
免责申明:本公众号刊载内容仅供参考,除部分标记的原创作品外,其余所刊登作品皆选自互联网等公开渠道。文章仅供学习,不应作为预测、研究和宣传材料,您须全权自主决定是否依赖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
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info@hsdcsh.com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黑石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