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信 个人微信|guiguxin国学民科太多实在是太多了!当下,谁嘴里要不讲几句国学名句,大道理,那就是不合时宜的,就是没有腔调的。诸如,你在朋友圈里会发现大量阐述国学的内容,教人发财,教人涨智慧,给人算命的,应有尽有。看起来颇有道理,实际上是心灵鸡汤,成功学故事。 国学,俨然失去了本来的模样。于是,吊诡的事情发生了,假国学到处都是,真国学却无人问津。 这是谁的悲哀?日本的悲哀?韩国的悲哀?还是美帝国主义的悲哀? 这是我们自己的悲哀。一有时候,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把鸡汤当国学,无疑是一种讽刺。 讽刺的不仅是炖鸡汤的人,也是喝鸡汤的人。 为此,阿信为大家试读挑选了很多书,最终把目光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他叫章太炎。这个人或许很多人没听说过,却是个厉害角色。在教育上,他的徒弟有鲁迅,你没看错就是周树人,有钱玄同等人。 同时,他是个革命者,牛到什么程度呢?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被清朝逮捕入狱,与蔡元培创立光复会。孙中山邀请加入同盟会。惹毛袁世凯,被囚禁。 章太炎,跟近现代史上很多大佬有交集,让一些大佬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学,恨的是他的锋芒。多说一句,他的偶像是顾炎武。二阿信觉得,他可被称为是最后的国学大师,他有文化,有地位,有觉悟。 一个批判国学的国学大师。大家不要把批判理解是纯粹的反对,批判遵循的是“谁质疑,谁举证。谁否定,谁实证”。单从这一点,就跟杠精有本质区别。杠精只是反对,怀疑,却并不举证。 那么,章太炎眼中的传统国学文化到底是啥样的呢? 经史非神话,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 我们嘴里讲国学,爱国学,但是呢?爱偏了也无所谓,却是做反了。把经史当神话,把诸子当宗教,把历史当小说。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很明白这个套路,要是不去神话某个历史人物,不去用宗教手段吸引信徒,不用小说手法写历史,几乎没人看。于是乎,历史,成了“历史”,导致,你所了解的历史与金庸武侠小说无异。 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可以不用说破,却要看破。当下呢?看不破倒也罢了,反而越发的杜撰、粉饰了。 历史本来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不是坏事。如今的人厉害,硬是把小姑娘变性成了小伙子,天差地别,南辕北辙了。 这就好比,你看见个漂亮姑娘,前去搭讪,近前一看,发现是个男的。如果你能发现是个男的倒也不坏,坏的是,多数人居然分不清,抱着个小伙子卿卿我我,闭起眼睛就亲一口,这就让人作呕了。三 这也是为什么阿信要推荐《国学概率》的缘故了,帮你尽量抱对“小姑娘”,而不是雌雄不分,否则尴尬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呢?阿信简单介绍一下: 1、对历史要有质疑精神,但前提是合理质疑,不要用神话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如,史书上说大禹治水用了八年,但实际上以如今的技术,八年连三峡大坝都建不好。所以,大禹身份可能只是个监督者。 如,为什么圣人那么多?因为历史真相不可探究完全,于是,后人很容易粉饰某人的人格,只说好的,不说坏的。这一点,章太炎有资格评论,毕竟,孙中山、袁世凯跟他都有交集。 于是乎,扯出了另一个问题,前者是国父,后者是国贼,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经史书往往经过编撰,甚至杜撰。这一点,其实很正常,我们学习的《鬼谷子》也存在这个问题。 客观的说,99%的国学著作都存在编撰的情况。 这里可能要打击某些小伙伴的自尊心了,他们会把很多国学书籍认为是某一个作者所写,其实,很多古籍的作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2、对于国学知识的普及。我们经常认为经书是宗教的书籍,其实不是。经书,就是线装书。以前的书是用线穿起来的,不管是竹书,还是古代的纸质书,都会有经线。直到佛教传入后,经书才透出了一股神圣的味道。 如《道德经》,其实可以理解成是关于道德的线装书。多说一句,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章太炎认为,是因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使得中国古人更关心政治,反而冷淡宗教。同时,由于政治体系,古代的祭祀往往是天子,而非平民百姓。 比如,祭祀是皇族的人,甚至是天子本人,也就是说能与上帝唠嗑的,只有天子。这就使得宗教无法在民间传播。 3、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说自己是国学研究者呢?你以为没门槛?其实是有的。 有三个要求,第一,需要通小学。这里说的小学不是小学毕业,而是: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 音韵,是因为汉字是有传承的,但是现代简化以后,没有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假字,以及出声入声,平仄对仗等,现在没有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的人,基本上分不清,即便上了,也有很多人分不清。 训诂,是清朝文化界的一大主流学术问题,由于宋明的文化人太浪了,想怎样就怎样,经常开脑洞。这事,朱熹干过,王阳明也干过。反正就是曲解,歪解古人的意思。 于是清人开始搞训诂,多说一句,清人顺便把《鬼谷子》也训诂了。这是好事。 形体,是指字形的变化,简体字的推广使得字形严重受影响,反而繁体字更为接近。不过也先进不了太多,因为字形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跟最早的篆文、金文有很大变化。 地理,研究国学,还要咋样呢?章太炎答,明地理。之所以提倡这一点,是因为古代的中国大多数时候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使得很多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 人情,关于知古今人情,道学先生和反道学愤青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这类人反正我朋友圈里满满当当,道学先生以为道德是永久不变的,真是这样吗?章太炎把道德解析成普遍伦理和社会道德,并提出: 普遍伦理是不变的,但是社会道德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很多现代人喜欢张口闭口讲道德,但章太炎说:你不配。 封建时代的道德,是贵族的道德。 你父亲是高级干部吗?如果不是,对不起,在古代,你根本不配讲道德,不够格。 保家观念,导致出现了史可法这样的人,你说他是英雄,却没啥能力,但确实成了英雄。因为,中国人的观点里往往对“保家”的人有足够多的容忍。再比如,反之,他哪里错了?但是你会发现你不喜欢他。 凡此种种,那你有没有发现,你以为的以为,其实并不是本来那样。就如,你以为你在学国学,其实学的并不是国学,只不过是在喝鸡汤,灌安慰剂。或许也会有用,但是跟国学无关。关于国学,章太炎通过《国学概论》这本书,把国学是怎么一回事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国学不是鸡汤,国学不是大道理,正能量,国学也不是成功学。 所谓国学,只是国学,是一门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阿信推荐章太炎著作:《国学概论》“原来国学是这么一回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鬼谷子智囊团 你可能还对下面的新闻感兴趣 分享到: 元旦:跟佛家学放下过去,跟道家学从容转身,跟儒家学奔向未来 元旦快乐!让您在2018年吉祥如意的10个秘方! 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 《易经》中的四个字,道破人生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