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午文化

传统智慧也有保质期独立思考的框架才最重要

发布时间:2021-04-14 21:23:05 | 浏览量:

人生路漫漫,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去依赖一些传统智慧,因为它们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但是其中有些建议是有时效的,那只跟特定时代相关,但之后就过时了。

哪些传统智慧可能失效了呢?

我们又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框架呢。

编者按


作者 | John Luttig
源自 | 个人博客
原题 | how timeless is timeless advice?
译者 | boxi
转自 | 36Kr.com
题图 | 源自pixabay.com


关于传统智慧,一个常见的辩解是传统智慧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很多建议都是跨越时空的。

比方说,多吃蔬菜。

但是另外一些建议则是有保质期的:只跟特定时代相关,但之后就过时了。

一不小心拿那些有时效性的建议当真理来坚持,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策略部分外包给最近的历史。

但是,当你把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策外包出去时,你真的要把宝押在过去的智慧上吗?

硅谷一度非常善于发现有时效性的建议。随着产业的扩张,这种力量减弱了,但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区分哪些建议是时效性的,哪些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

我在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发现自己收到的很多建议都是有时效性的,这一点非常危险。

以下就是一些例子——这是我对自己的(在收到的建议与个人观察之间的)认知失调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

01 我们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大学毕业后(咨询业,银行业)去找一份稳定的职业,或者是拿个MBA学位——从表面上看,走这条职业道路可以有助于在任何领域建立其自己的名声,并为走上更高层次的工作打开通道。

尽管大家隐约也知道这是有时效性的建议,但我经常会看到顶级大学那些高年级的学生仍遵循这条建议,这是毕业之后可以走的最简单的一条路。

反驳

从结果谱系比较窄的职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不错,因为失败的可能比较低,但想取得超常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

很多的职业,比如顾问,律师,银行家,这些都还是不错的,但时效性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到了,在今天如果你用心去找找的话,会发现有杠杆机会要高得多的机会。

换个想法

找一条安全的职业道路也许是不好的建议,很多人从理性上似乎都能理解,但是却很难确定怎么才能换种有策略性的做法。

跟走安全的职业道路完全相反的策略是什么?

跟着波动走。

历史似乎同意这一点:从历史上看,最好的举措就是到波动性最强的行业里面去工作,这往往暗示着一个新的领域正在被开拓出来。

比方说,过去20年的时间里,科技初创企业就被认为是高度具有波动性的——但自1995年以来,在初创企业工作过10年的绝大多数人情况都很好。

但是,即便再把回溯的时间点放得更久远,波动性这个说法也依然是正确的:比如70年代的华尔街,1800年代后期的铁路或钢铁,1600年代的国际贸易。

而现如今,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还有加密货币技术等行业都是高度的不稳定。

哪怕是在你的工作范围内,你也可以主动去寻找波动。

如果是投资,这也许是去学习别人还不喜欢的前沿领域。

或者在一家初创企业内部,这也许是去做公司内部正在开展的新项目。

或者也许是公司内部要押的新赌注,比方说设立的新团队或计划。

重要的是要摆脱朝九晚五的那种典型的员工状态,而是要进入到盈利空间,因为波动会带来运气。

诚然,如果你还年轻而且要尽的家庭义务有限的话,去寻求职业波动会容易得多。

但重要的是,很多类型的波动其实都没有职业风险。跟陌生人交谈,公开写作,或者做点业余项目——那些不能马上获得回报的事情会让你的运气发生改变。

02 该不该环游世界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要环游世界,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文化。

这可以帮助你摆脱自己的舒适区,对其他文化形成同理心。

反驳

我担心对旅行的价值提出质疑尤其会冒犯到这一代人——没有人怀疑旅行是快乐程度最高的一种形式。

但是,大多数的国际旅行都是合法的享乐主义——不是说这就是有害的,而是说这属于一种很少有人能享受到的爱好,没法达到其所谓的目的。

大多数观光游览都是精心策划好的,所以根本没法学习到新文化。

换个想法

旅行目的地把自己定位成“短期度假地”(escape,getaway)这一事实应该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究竟在逃避什么?

如果放在智力和心理发展的上下文环境下,去大多数地方旅游跟呆在家里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是你。

当然,“逃避”可能是解决你当前问题的麻醉药,但麻醉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去探索新的想法,只要知道去什么地方找,马上就能找到差异化的观点和文化。

从公民和社会的层面上跟你的社区去互动——如果用心去找,哪怕是在旧金山也已经具备众多的知识和社会经济多样性。

一旦你摆脱了过滤气泡,互联网也是去寻找不同观点的好地方。

最危险的是,Instagram时代放大了旅游的社会信号。

自2010年以来,到图卢姆(Tulum)和米科诺斯(Mykonos)的游客流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不妨想一下,自己选择的目的地是不是根本就是因为虚荣心使然。

然后把虚荣心排除掉,去想象你去旅游背后的动机应该是什么?

也许是想学习新事物,或者放松一下身心:为此你会不会选择不同的目的地,不同活动,或者甚至在当地就能够找到更能满足你需求的活动?

03 不要着急去寻找爱情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人生很长,你有足够的时间找到爱情。

享受好自己20多岁的青春年华,不要太早就为能不能找到爱情感到担忧。

爱情会在你不经意间到来,你没法硬来。

反驳

现在对于约会来说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寻找伴侣的算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后代的发展轨迹。

一些趋势推动了这一转变:网上约会推动大家对伴侣有无限选择的认知,推迟作为文化规范的婚姻的到来时间,以及推动着把Instagram变成嫉妒的集中地。

我的一些计算机科学家朋友代表了这一美丽新世界的极端案例。

他们用约会应用API来“优化”网上约会漏斗的顶部,他们会定量性地跟踪从匹配到聊天到____的转化率。

你是不是觉得有什么不妥了?

可以用来比较的对象太多了,这会让大家对新的恋情总是感到不满意——可以选择评估的对象更多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变得更加不快乐,这是选择悖论的一个实例。

我们是吃了太多糖的孩子,但是十年来都没有自觉意识。

换个想法

约会是个反直觉领域,我们可能不想偏离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永恒建议。

你应该在20出头的时候去寻找生活伴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简单但多少有点效率低下的挑选问题。如果你迟迟不愿行动,那能选的就会越来越小。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矛盾:大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靠滑动屏幕和美颜来优化约会,但投入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少。前互联网时代约会的那种无知的无忧无虑,可能在几十年后就会被彻底遗忘。

选择好一个人,然后互相托付终身,承诺一起成长,实际情况表明,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要高得多。

04 我们应该每天都阅读新闻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每天都要看新闻。

这是保持对世界了解的最佳方式。

反驳

信任新闻机构正在把你的世界观外包出去。

最近你有没有被什么重要的事情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没法给出答案的话,那就是个不好的迹象。

媒体往往会强化你当前的看法:你可以将媒体机构看作是最原始的过滤气泡(编者按:filter bubble,一种网站针对个人化搜寻而提供筛选后内容的结果,给予使用者想要的或是观点一致的结果,强化认知偏见)。

朝着收入靠广告的转变已弱化了大多数互联网媒体公司的商业模式,会怂恿它们为了保持相关性而采取点击诱饵等手段。而点击诱饵会利用像恐惧、贪婪以及嫉妒等各种认知弱点。

商业模式削弱的不仅仅只有标题: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新闻编辑部裁员达51%,新闻出版商投入到重大新闻职能(比如新闻调查,事实核查以及编辑团队)上的预算减少。

如果你用表面价值来看待媒体内容的话,那你的世界地图会被严重扭曲。

比方说,它可能会扭曲你对常见死亡原因的理解:看新闻的人对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致死人数不到1%)的担心要远多于对癌症或心脏病的关心(致死人数超过50%)。

这会导致对问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你会觉得风险是没有上限的,无法控制的。

换种想法

我会限制自己每日新闻的接收量,重新调整为跟我直接相关的集中信息流。

说媒体已经变成了单一文化,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我接受一个更加二元化的方案,完全切断跟新闻的联系。

与其把对作者的信任外包给机构,不如直接跟信息源建立联系

Substack与Twitter让这一过程称为可能。

不幸的是,仔细去看每个信息源要比新闻困难得多。

建立一份优良的信息源列表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最尊重的很多人手上信息源清单都是经过了10多年的积累优化,里面包括了作者、专家以及朋友。

一个有说服力的实践是去看看一个月之前的全球新闻头条——看看那些文章里面还有多少是值得看的?

新闻就是媒体消费的爆米花,信息密度很低:99%的信息都不适用于你,或者一周之内就会与你无关,因此最终会变成你每天都要缴纳的注意力税。

我更喜欢看长篇文章,比如书籍和博客。每写一个字都要很努力——电视黄金时代那时候,每拍一集的成本都很高,从而制作出了更优质的内容。

现在如果你把信息源外包给由ML驱动的算法还有过滤气泡(给你看你想看的)与秘密屏蔽(不让你被别人看到)之间的那些中介的话,会是一个特别糟糕的时机,最好是精心去策划,形成自己的信息获取算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别的办法可以系统性地改善自己的信息流吗?

05 该买房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购买房地产。

这是一项稳定的复利投资,也是你手上的钱的安全存放之处。

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许多对购房有利的因素:

  • 人口特性:购房是婴儿潮一代的共同目标,而且完全融入到美国文化里面。

这是“美国梦”的核心。人人都想拥有房产,而这个“人人”的规模还变得越来越大。

  • 法律:一个典型例子,代际性的规制俘虏。婴儿潮一代把买房的动机变成了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按揭利息扣除让房主更容易接受税单。在我们到达西部边境之后,分区制的法律已经僵化,住房供应被限定,但需求却不断上升。

  • 低利率:利率从70年代末的低双位数下降到今天的约2.5%,这使得购房的实际费用减少了一半。

反驳

当你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购买边疆的土地时,购买房地产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以想想硅谷的John Arrillaga(编者注:硅谷开发商)或者纽约的Stephen Ross。

但这是有时效性的建议。现在大家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房地产致富了,尽管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种支持买房的情感因素,但这种支持的态度正在减弱。

  • 人口:人口的有利因素也比以前弱得多了。在20世纪末期的时候,潜在的购房者数量增长了两倍,但这只是属于一次性的生长陡增,到2010年左右就结束了,最后的婴儿潮一代进入到了买房的黄金时期。但如今,潜在买家的数量正在趋于平缓。

  • 规制:当立法者的主体也是婴儿潮一代时,各地就流行房产税优惠。按揭利息扣除和资本收益减免使得买房特别的吸引人。但是随着美国国会那帮人从Boomer + Silent(婴儿潮+沉默的一代)变成Gen X + Millennial(X世代+千禧一代)时,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正在减弱。2017年,抵押贷款利息扣除变少了,而资本收益减免也可能会失宠。

  • 考虑到房价的上涨以及学生贷款的增加,租房的一代推迟了购房的时间。此外,随着有房一族的年龄已经超限要退出立法机构,那些租客未必会善待房东。

换个想法

思考一下首付款的IRR(投资内部收益率)机会成本:这笔钱你还可以投资到哪些地方?你可以用来买股票,你也可以把这笔钱押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投资到教育(比如请家教或教练),改善睡眠和健康状况,或者创办自己的公司上面。
大家一般都会反驳说房价每年都会涨2-5%(编者注:美国的情况),所以买房地产是有理由的。

不幸的是,这些收益大部分都被通胀吞噬掉了,而在货币供应大放水的情况下(比如美国2020年的情况就是)更是雪上加霜。

买房的弊端不是会赔钱,而是失去了机会:你的首付还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看一下典型的“租房还是买房”的典型模型,那么赞成买房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

1)2%+的房产升值(扣除通胀因素后,在“安居时代”远不止这个数);以及

2)个人投资的IRR(年投资收益率)大概只有5%。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房价低通胀而个人IRR很高的话,又该怎么样?

不妨看一套价值100万美元的商品房,在考虑了市场标准HOA(业主协会)费,物业税以及贷款利息之后的情况:


首付的机会成本通常都会超过房产的升值。你可以把该租还是买的决策看作是个人IRR以及自己对房地产市场信心的函数。

你处在哪个象限?

06 该不该未雨绸缪?


有时效性的建议

始终都应该未雨绸缪。

把收入的20-30%存入到储蓄或退休帐户。

投资到指数基金和债券,所占比例要达到安全平衡。

反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如果失业会让你或你的家人处于危险之中,那高储蓄是必须的。

但是,如果你从事的是科技领域,因为就业率很高,所以你不想因为下行保护而过度优化。

要避免生存危机,但除了这一点保障以外的储蓄会让你的收益大大减少。

比方说,智能手机等消费品的保费一直都很让我感到困惑。很多人都会用“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逻辑来让购买保险合理化。

苹果为什么要兜售AppleCare给你?

因为有钱赚啊——AppleCare这项业务的利润率高达70%,这意味着不买它平均而言你就可以省下2/3的钱。

不要花钱去防止有限的下行风险——如果你自己可以承受下行风险,为什么要送钱给保险公司呢?

换个想法

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能产生复利的资产上。

但是一定要量入为出,这样你就既可以专注于上行空间的最大化,又不必担心高昂的固定成本。

净收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而且这笔投资应该有不对称的上升空间。

投有时候看起来未必就像是投资:比如书和教育性内容的成本很低,但上涨空间不对称。

同样地,给自己睡眠装备或家庭办公室进行投资也会带来复合收益。

就更大财务规模而言,你可以投资自己的企业,或者你信任的朋友创办的企业。

公开股票和加密货币也可能很赚钱,尤其是如果你把投资都集中在自己尤其看好的资产上的话。

在投资环境下,我发现信仰是一种限量试剂(编者注:它是一种完全消耗掉并决定在化学反应中形成多少产物的物质。):现在越来越流行的是信任算法和指数,而不是信仰投资。信任指数很方便,但可以抵抗被动性。

指数基金表现良好,但

1)有类似泡沫的性质,

2)从定义上就抑制了不对称的上行空间,以及

3)没有具备像直接投资那样的学习价值。

07 应该避免跟陌生人讲话吗?


有时效性的建议

请勿与陌生人交谈。

反驳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这一点仍然是正确的。但是,老是听到这种建议会把你训练得过于孤立,并回避跟你周围的人交谈。

大学毕业后,很容易就会可以回避跟陌生人交谈。

换个想法

跟陌生人聊怎么聊都聊不够。互联网极大地释放了我们随时跟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的能力。

要利用好这个优势。

本人的例子:

我的女友写过一篇故事,讲的是她自己是怎么从土耳其的一个小村庄来到硅谷的。

这个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是,她就是贸然地给几十名成功的商人发电子邮件,请求对方给她支付去斯坦福的机票。

其中一个人给她回复了,然后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彻底改变。任何人都可以发邮件。

要尽早公开地确立自己的形象,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

很难衡量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低估了——在网上跟人交流会增加你跟运气接触的表面积。

由于互联网为新思想提供了高度的影响力,这个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可塑性。

但是你得积极努力地为自己创造这些机会。

也许你有想了解的公司,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专家,或者跟你有相似兴趣的人,你可以去跟对方交朋友。

想想看,现在你可以跟哪些陌生人聊天?

08 结论

有很多类型的建议你都应该继续遵循,所以上述建议哪些是有时效性的,哪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你应该有自己的结论 。

对于不具备林迪效应的建议要谨慎对待,因为它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把自己的策略外包出去,什么该自己设计。

在评估战略决策的时候你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复利

如果你的决定结果会产生复利,请自己做决定。

比方说,你的个人理财策略:某项理财决定涉及到的钱看起来似乎很小,但是财务的复合效应会让最终的结果非常巨大,所以那些似乎不大的利益要比看起来大。

2.不可逆转

决定一旦做出之后还能不能撤销?

如果不能,不要把决定外包出去。

选择职业路径以及伴侣的决定都是很难逆转的。

3.刻板印象

如果你做出某个决定是因为能够帮助你融入的话,那你应该三思而后行。

人们经常为了融入而去旅行,而且会下意识地知道这一点:如果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点有关自己去旅行的东西的话,算是真的去过了吗?

这不是说所有的文化共识都是不好的,但刻板印象是缺乏支持的共识形式,所以值得质疑。

4.重复

如果你重复做某件事,比方说看新闻,那你应该更深入地去思考自己是怎么做这件事的,为什么?

睡觉,吃饭还有娱乐也属于这一类。

5.量级

这一点是最直观的了。

如果你做出的决定显然是大决定的话,比方说职业选择,那应该交给自己。

根据经验,如果结果可能会不对称时,最好自己去做决定。

当自己做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时,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继承了周围的人的默认选择。

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你需要积极去质疑“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建议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然,有很多需要质疑的建议我还没想得到。请你们来帮我补充一下吧。

同是 996 打工人,为什么他们能真正放松生活?

超级思维 | 高效解决问题的 20 个思维模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勺海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