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大国重器捷报频传,大国神采日新月异,中国的成绩令国人自豪,令世界赞叹。北斗、鲲龙、天问、玉兔、嫦娥……大国重器的“浪漫”名字,现在就让派派带领你们来看看属于中国的骄傲吧~
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基础产品,是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通过卫星导航专项的集智公关,我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北斗基础产品的嵌入式、融合性应用逐步加强,产生了显著的融合效益。
“北斗”指北斗七星,七颗亮星分别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它们在天空排列成斗(或勺)形,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鲲龙AG600既是一艘会飞的船又是一架会游泳的飞机,可在两米高的海浪里执行着水救援任务以及森林灭火任务。根据需要加改装后,该型机可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缉私与安全保障、海上执法与维权等多任务需要,可以成为一型合格的海洋执法巡逻/管理救援飞机。AG600飞机更多的还是会在民用、海上执法等方面发挥作用。
鲲鹏和蛟龙,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鲲是一种大鱼,可化为鹏鸟。蛟龙是拥有龙族血脉的水兽,化为真龙后拥有强大的力量。“鲲龙”寓意“鲲鵬展翅,蛟龙入海”。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
“玉兔”月球车玉兔又称月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负责在月宫里捣药。民间传说中,玉兔是嫦娥的化身或宠物。在一些古诗文中,玉兔也象征月亮。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与月亮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鹊桥”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鹊桥”可以实时的把在月面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出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尝试。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在神话传说中,每年七夕,会有飞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织女得以相见,此桥即为鹊桥。而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
站,“鹊桥”中继星也像一座桥梁,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数据实时传回地球。
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主要飞行器之一,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天宫,亦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天宫”的命名,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太空未知事物的孜孜以求,也希望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能像在宫殿里一般舒适。
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2020年建成的项目。该系统将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人们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鸿雁的命名,寓意“鸿雁传信,永不失联”。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它将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名字。卫星以“悟空”命名,也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另外,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正如卫星的探测器,可以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
看完这些属于中国的重器,相信大家和派派一样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中国重器的持续发展,大国重器的浪漫命名,这种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碰撞,这种传统智慧与未知探索的“浪漫”仍在继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郑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