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由水墨精神和语言生发出来的不同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关联,呈现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内在生机。
济宁市美术馆
历经三年多建设,5月1日,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西泽立卫所设计的济宁市美术馆正式开馆。美术馆整体的流线建筑造型与周围的绿地相呼应,大面积使用的玻璃幕墙具有通透性,地面和外墙的青砖铺设也保留了中国建筑的风格,用这种原生风格向济宁传统文化致敬,与孔府、孟府、太白楼这些济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产生共鸣。
开幕式现场
济宁市美术馆设计师西泽立卫
济宁市美术馆顺利开馆,不仅结束了济宁没有公共美术馆的历史,同时也为济宁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西泽立卫的设计理念是在公园中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这座美术馆带来空间和艺术享受。
策展人魏祥奇
本次开馆展“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共展出23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42件代表作,形式以水墨画为主,并涵盖书写、雕塑、装置与影像,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艺术家们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发出的新创造。展览将持续至7月20日。
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春光
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刘春光谈到:“济宁市文化中心作为济宁市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担负着文化惠民的重任,其中美术馆将成为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专业机构,将成为提高公众艺术修养、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下一步,济宁城投将加大美术馆的运营力度,引入更多高水平文化艺术作品,同时加大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发展,满足市民多样的生活需求,实现文化商业互补共赢,推动美术馆可持续、健康发展。”
济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爱民
济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爱民在致辞中谈到:“美术馆不仅将成为交流和展示济宁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将成为产生和传播美的渠道,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品味的重要舞台。济宁市美术馆从设计理念到建筑风格,再到本次开馆展览,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相辉映,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嘉宾合影
展览背景板
此次展览由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由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山林之间”、“记忆之光”、“神采之体”、“虚静之心”、“空灵之气”五个部分。
嘉宾导览
“在这里,水墨的语言是一个引首和入口,贯穿于这些展览作品内在的精神质感和深刻文化内涵,始终都统一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之中。相信通过这个展览,观众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语言风格之间,能够感受到无界的衔接。水墨精神在这里不仅仅指代的是水墨语言本体,还有超越水墨语言规范的中国美学精神。”策展人魏祥奇谈到。
“山水之间” 展览现场
“山水之间”部分参展艺术家为刘巨德、仇德树、袁武、陈林、魏青吉、党震。
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概念。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山水不是险恶之地,而是可居、可游的理想居所。并且,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中也将山水比拟为人的身体:林木是毛发、草被是皮肤、山石是骨骼、水流是血液。所以,我们在中国山水画中,能够看到天、地、人三者的融合。
刘巨德《灰喜鹊》纸本水墨设色 250cm×501cm 2017
刘巨德曾提出艺术应克除“小我”,追求与神性相应的“大我”,在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并不复杂的色彩关系构成单纯具象的画面。如《孔林》,是刘巨德参观孔庙以后对孔孟思想的回应和思考,而《灰喜鹊》则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的愉悦感受,画面饱含率性而又富有乐趣的气质。
仇德树《裂变-红岩圣光》宣纸、丙烯、画布181×360cm 2010-2011
作品局部
“裂变”作为一种视觉隐喻,表达了仇德树对当下社会与传统文脉的思考,他坚持认为具有不稳定性的裂变是宇宙现实的缩影。与传统水墨创作不同,他将宣纸与画布,水墨与油彩,绘制与雕刻融为一体,撕、磨、擦、雕等技法的反复使用,在平面上制造了浅浮雕感,激烈的颜色透过宣纸含蓄地穿透,构成一个富有动态的画面空间。
袁武 《水不深》 纸本水墨设色 193×629cm 2013
袁武对人物刻画中,尤其是对农民和底层百姓的描绘,抓住了人物独有的精神维度,画面直抵人心。曾经的知青岁月使袁武深切感受到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因而他的写实主义创作更加具有人性的真挚情感。袁武在画面上涂写大面积的多层次的黑色,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追求意象造型的表现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语言。
宋冬《同床异梦 No.3》
钢铁,木窗,灯,玻璃,镜子,床,日用品 2018
“记忆之光”参展艺术家为宋冬、向阳,呈现了三件装置作品。宋冬和向阳在创作中都大量使用了房屋和门窗的结构,这两座“幻化之屋”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空间,保存了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家庭的记忆。
这件2018年创作的《同床异梦 No.3》由钢铁、木窗、灯、玻璃、镜子、床和日用品组成。宋冬把作品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家庭概念中,选择了很多不同样式的窗户组成新的空间,不同时代的旧物被分类放置在一个充满镜子的空间里,这些家庭生活物品被充分暴露在可见的公共空间中,进行个体与集体、私密与公共性、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向阳《幻化之屋》中式老家具、丝线、木
300×300×350cm 2018
相似的是,向阳也选择了废弃物作为创作的材料。《幻化之屋》外观为一座色彩、结构各异的中式旧家具组合体,他在作品内部打造了很多微妙的结构,试图回应中国古典园林里的曲径通幽的设计,东方文化符号与西方当代艺术表现形式被搁置在一个重新组合的空间里,也将被重新解构与阅读。《风落空林》以一株松枝为创作起点,无数丝线从平面图像延伸出来,构成了一个三维雕塑,线一旦到达屏幕,就会再次成为绘画的一部分,形成一个不断轮回和变形的连续体。
“神采之体”展览现场
“神采之体”参展艺术家为徐冰、李一、王天德。书写是中国最为传统的艺术语言形式,书写是身体的行为,书写是内在性情的流露。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书写一边保留着传统语义,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性的创造,扩展了空间和思想的维度。
徐冰《新英文书法:桃花源记》纸本墨笔 330×490cm2013
做一本读不懂的却有知识可依的书是徐冰最初开始《天书》系列的宏愿,该系列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徐冰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伪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
与《天书》里的伪文字不同,“英文方块字书法”是可用于阅读的。2013年,徐冰在英国V&A美术馆举行个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他利用9组山石、自然的植物、陶房等,营造出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桃花源,寄托自己诗意栖居的渴望。其中,徐冰用他的“新英文书法”书写了巨幅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展览一部分同时展出。“桃花源”已经是乌托邦的同义词。
李一 书法作品
生长于孔子故里曲阜的李一,对孔孟思想的书写仿佛带有一种天然的合法性。他从小习书,从“颜柳”入手,后又研习篆书,涉猎隋碑及魏碑,于八十年代中期转入章草的学习。他的章草以简散宁静的“古意”回溯传统文化的藻涵,和书写过于入俗的汉字或过于追逐视觉恣肆的书风拉开了距离,面对浮躁的社会时风,李一以孔孟思想的书写感悟“天人合一”之道,在书法思维中找到了沉静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虚静之心”展览现场
“虚静之心”参展艺术家为朱金石、隋建国、陈琦、王舒野、张诠、毛冬华、杜小同。
朱金石《背对的月光》宣纸、竹子、棉线
800×450×1800cm 2019
整体的作品和空间陈设感都是沉静和厚重的。首先看到的是朱金石2019年的新作《背对的月光》运用的宣纸、竹子、棉线,给观众一种对比的反差。苍桑与脆弱,坚固与柔软同时映入视线。
作品局部
30年来,朱金石在创作装置时只考虑使用宣纸,在他看来,作品的物性与它们的历史语境和周遭环境有着难以割舍的微妙关系,只有当宣纸不再作为绘画材料,而作为“物”成为当代艺术的材料,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去开发或依赖其文化属性,传统与当代之间才能形成对比与和解。
隋建国《茉莉花》铜 165×90×150cm 2014
铸铜作品《茉莉花》创作于2014年,是《引力场》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舞动的泥浆从上流淌而下,在底部归于平静,这是隋建国在浇筑时任由泥浆自由滴落的结果。就外观而言,以温柔而细腻的茉莉花命名的此泥浆瀑布,让观者会感觉到名不副实。对隋建国的创作过程而言,他不需要对其进一步雕琢美化,这延续了隋建国一直以来对“物”的本质探索。
杜小同《岛》 纸本水墨设色 305×196cm 2016
与大多数依靠写生、图片甚至手稿作为素材的画家不同,杜小同在绘画时直接依赖的是直觉感知,他的风景和人物并没有很具体的对象,大多源于一些模糊的记忆与想象,让画面有一种朦胧感。杜小同创造了一个基于水墨渲染的“沉浸式体验”,这是对传统水墨绘画里通过材质留白来突出绘画主体的特点的一种反转。作品《岛》是两幅游泳的人物形象,一个下沉,一个上升,水面、气泡、人物动作使用了不同的刻画角度,来叙述当时的记忆。
毛冬华 《外滩12号》系列 纸本水墨
以水墨语言表现都市景观是毛冬华近年来最主要的创作成果,毛冬华生长于上海,她的笔墨始终关注着上海这座中西交融、古今映照的城市,上海独有的文化和景观也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在她的笔下,现代化的玻璃幕墙、高楼大厦,欧式建筑,老上海的石库门、古建筑,旧时上海人生活中常见的器物家什,无不以淡淡的水墨晕染积淀而出,以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诉说着她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以及文化上的思考和感悟。
“空灵之气”展览现场
“空灵之气”参展艺术家为梁绍基、朱建忠、叶剑青、田卫、吴强。
空灵的空是空寂、空阔,灵是灵动。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空灵风格,就是来自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哲学空间意识。
梁绍基 《平面隧道》 145×145cm 丝、箔 2008
梁绍基的作品以生命与自然为素材而著称,“以艺术的眼光看科学,以生命的眼光看艺术”是他的信条。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梁绍基已经利用蚕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媒介生产了数百件艺术作品。《平面隧道》就是一件完美体现了艺术家追求自然主义哲学信念的作品。梁绍基把薄如轻纱的丝片悬在空中,丝片是由数百只蚕虫自然吐丝编织而成,丝片呈现出来的天然乳白色,既代表着质朴的生命,又象征着虚无的境界,既展现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灵意境”,也带有西方极简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意味。
梁绍基的创作还涉及到了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影像、新媒体、行为等领域和形态,如梁绍基影像中的“云”,重叠的镜像、蚕丝和流云让人恍若虚空。
田卫 茅山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237×679cm 2018
田卫《茅山》由7件独立水墨作品组成,墨色的层次渐变,没有挥洒的笔法,只是反复积累的过程。田卫充分利用水墨的渗透性最大的激发水墨的呼吸性,让宣纸以最大的潜能来吸收水墨,这种方式源出于传统的水墨积墨法,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使画面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也是艺术家的自然观与水墨特质完美结合的体现。
朱建忠 水墨无界 纸本水墨 256×194cm 2018
与之相呼应的是朱建忠的水墨作品。任意观看朱建忠的一张作品,或清晰或隐匿,总能看到或意会到画面中的一棵清瘦干净的松树。通过反复的晕染和渍叠,对水、墨、虚实和光影进行极致的研究,对松树之外的大部分空间进行塑造,完成一种沉浸式的精神注入。
济宁市美术馆
济宁市美术馆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济宁市文化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西泽立卫设计,由隶属于济宁市城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济宁市城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济宁市美术馆将与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一起,承担着济宁市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重要责任,并将作为济宁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图片致谢济宁市美术馆)
“水墨精神”从传统思想和智慧中生成新创造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05-01 - 2019-07-20
展览机构:济宁美术馆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 9:00—17:00(下午16:3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济宁市圣贤路与运河路交叉口济宁市文化中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本展更多作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