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文運老师应邀为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开设经典共读课,深受大家欢迎。研修班同学以“西方实证科学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关系”为题,对文運老师进行了采访。
文運老师说,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通往成功的道路各有不同,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都是既要有精神的引领,又要有物质的实证。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追求真理,都要用实践来检验,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二者的差异之处在于世界观不同,一个强调客观世界,一个强调天人合一;方法论不同,一个以外在为实验室,一个以内心为实验室。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成长,这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强项。
西方文明不只有实证科学
也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西方文明是很丰富的,既有实证的科学,也有对人精神世界的探讨,还有对人死后的彼岸世界的研究。在西方文明里边,实证科学研究占非常主要的地位,但也不仅仅只有实证科学的研究,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这里面包括价值研究,也包括形而上的哲学研究、宗教信仰,等等。
中华文明不只有心性之学
也有自然科学成就
中国传统智慧也是这个样子。将中国传统智慧和西方实证科学,对起来问的话,更多的应该是指中国传统智慧里面的心性之学。中国的文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也不是只有谈玄论道的心性之学,还有关于社会制度、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国文化中,关于器物方面的方法,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正是这些,综合在一起,才让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五千年不中断的文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也就是说,这个历史,不纯粹是由心性之学来创造的,也包括了实证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国四大发明等等。
不管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它们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各自不同的形式,但在根本上,又是相通的,都是既要有精神的引领,又要有物质的实证。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西方实证科学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关系的看法。要说到它们的关系,第一个方面就是,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什么;第二个方面就是,它们的差异之处是什么。先说第一个方面,也就是相通之处。
第一个相通之处
追求真理,尊重真理
不管是西方的实证科学,还是中国的传统智慧,首先有一个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究,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尊重。西方实证科学,是非常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的,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同学们都很了解。
要跟大家多介绍一下的,就是中国的心性之学,也就是以儒释道为主干的这一整套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学问。它也同样是尊重真理、追求真理的。
《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整本书都在探讨道。道,也就是指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指真理。
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了一切真理的人。不管明心见性,还是普度众生,都是建立在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的前提下而谈的。
儒家的道德教化,也是植根于对真理的探究之上的。比如,儒家很重要的经典《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它强调的是大学的“道”,也就是,真理是什么?而且,怎么样去明明德于天下呢?明明德于天下,要先治其国;治其国,要先齐其家;齐其家,要先修其身;修其身,要先正其心;正其心,要先诚其意。那么,怎么样诚意呢?它却归到了,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也就是对整个世间真理的探索。
另一部重要经典《中庸》一上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是从道上探讨的。
《论语》,看起来好像散散地编在一起的杂谈系列似的。它的编排次序也是有讲究的。《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去探究真理;习,就是去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论语的开篇第一句,也依然是和真理相关联的,也突出了对真理的探索。
乃至孔子本人有一句话,说的更直白,“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早晨能够了解到一个真理的话,哪怕晚上就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觉得值了。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真理的探究和推崇,到了何等的地步!
所以说,这是西方实证科学和中国传统智慧第一个相通之处,都是追求真理,尊重真理的。
第二个相通之处
都要用实践来检验
那么,第二个相通之处呢?它们都是用实践结果来检验的,来验证的。实证,也就是实际的证明、实践的验证的意思。我们知道,西方实证科学强调,得出的结论,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都应该得到可以不断重复的同样结果,这才算真理。也就是说,要用实践来检验。
中国传统智慧,特别是心性之学,要不要用实践来检验呢?当然也要了。也就是说,你内心有没有修养,心性里面有没有功夫,是要看“行”的。现在,阳明心学很有名。阳明心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知行合一”。行,就是要去实践。
在《论语》里面也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尊敬有德行的人,对父母很孝顺,对事业、对领导很忠诚,对朋友言而有信,就算他没有去专门读过书,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你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你能做到什么。这也就是要用实践去检验。
不管是西方的实证科学,还是东方的心性之学,说一千道一万,都得看实践。
第三个相通之处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第三个相通之处呢?它们都创造了人类文明上很多辉煌灿烂的成果。西方实证科学的成果,我们今天都在享受着。包括我们用的互联网,坐的飞机,开的汽车,等等,都是受惠于实证科学研究,我们太感恩了。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西方实证科学的研究解决的是我们外在环境的问题,但怎么样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呢?中国传统智慧,心性之学里边,有大量的方法。历代圣贤不断地去实践它,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诸子百家,祖师大德,等等,都在里面了。
所以说,它们第三个相通之处,就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最根本的差异:世界观不同
客观世界与天人合一
接下来说第二个方面,它们的差异在什么地方?首先,最根本的一个差异,就是两者的世界观不同,或者说,理论假设的前提不同。
西方实证科学的理论假设是,在我们人之外,存在一个客观的、和我们人本身不直接相干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这个客观世界完全不受我们这个人的个体的影响,它就那样客观地存在在那里。既然人和世界是这样的关系,人就要去研究、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而利用这个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哲学上说的由必然王国,跃向自由王国。
所谓必然王国就是,当我们不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时候,只能被动地受这个规律约束。所以说,我们没有自由。所谓自由王国就是,当我们已经掌握了外在世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自由了。比如,我们掌握了空气动力学,就可以造飞机了,想上天,就能上天了,这就是迈向了自由王国。
西方实证科学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下,以自己、以人为起点,向外研究这个世界。
中国传统智慧,特别是心性之学,它的世界观和这个有差异。我们并不认为,外在的客观世界和我们人之间是不相干的,是隔开的。而是认为,外在世界和我们人,实际上是相通的,甚至还可以说,是同一的。当然,在不同的门派里面,对这个关系的论述的深浅是有差异的。但总的来讲,都是认为,是相通的。用中国传统智慧里边的一个术语来说,就叫做“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外在世界和我们人,是同构的、相连的、相通的。
以何连在一起呢?就是以道。道,是遍在于一切时处的,既遍在于一切外在客观世界,也遍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既然遍在于天地间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体悟它,去把握它。把握了之后,这个道就可以应用于一切方面。
这样,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中国传统智慧或者说心性之学,它看待世界、研究世界,就又和西方实证科学有了差异,这也就是第二个差异。
第二个差异:方法论不同
以外在为实验室与以内心为实验室
第二个差异就是,西方实证科学和中国传统智慧在方法论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说,西方实证科学,把人和外在客观世界看成一个两分的,因此是以人为起点,去研究客观外在世界。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的主观去掉,然后尽量客观地去研究。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房间的事,就要把房间的种种要素都考虑进去,而把我们自己的主观想象去掉,这样才能弄明白这个房间的规律是什么。那要研究我们这个楼,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就非常强调数据、实验,要占有大量的已知条件,再去归纳出它的规律,由规律推演出未知。
这套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只要同样的条件具备,它的结果就可以批量性地重复出现。这个对人类社会改造,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记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某某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规律,其他人不管是什么性格、什么脾气、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你只要按照它的规律,按照它的实验条件去重复的话,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简单地来说,就是西方实证科学发明了汽车,它不需要我们有什么特定的信仰或者性格,只需要大家都看同一本汽车驾驶手册,都按照同一个汽车驾驶流程去学习,然后人人就都可以去开这辆车,这样多么方便啊!
中国传统智慧,就和这个不一样了。它不认为我们个体和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两分的、不相干的,而是认为它们是贯通在一起的。既然它是贯通在一起,那这个实验室就不是某一个楼房、某一个房间。它可以以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做实验室。也就是说,它也是要用实践来验证的。只是这个实践呢,并不是只要外在条件具备,每一个人过去都行。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条件具备,往往不是外在条件的具备,而是强调每一个人内心条件的具备。当我们内心条件具备了之后,你去重复的话,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当你真正的透过了思维的盲点,看到生命的本来时,那大家都会达到相似的境界。所以说,上一代祖师可以对下一代祖师印证,“以心印心”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对于我们没有达到这个内心条件的人来说,就是雾里看花,看不清也摸不到。这就类似于西方实证科学里边所说,你只要具备相同的实验条件,大家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实验结果。但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它就总也看不清那个结果。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智慧或心性之学里边,这个实验条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绪,内心的力量,内心的智慧,从外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内心里边,它是真实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驾驭得了自己的情绪,能不能让自己作得了自己内心的主宰,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有力量,有光明,这都是真实的,只是没法拿出来给别人看,但自己在心里是可以有体会的。所以说,中国传统智慧,形容这个情况就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也是在强调在实验,只是这个实验,是用我们人自己的内心在作实验室,以我们内心的情绪和状况来作为实验的条件来进行的。所以,它是谁参与了谁知道,没有参与的就没法描述,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说,常常有一句话“有道没道,自己知道”,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实证科学,以外在的客观世界为实验室,只要条件相同,就可以重复出现结果,对人类社会贡献很大。中国传统智慧,是以每个人的内心为实验室,只要有同样的心性条件,也会有相似的实验结果出现。当然,别人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时候,很难去感知。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对我们的社会也是非常有用的,就是它强调人的内心的差异性和内心的成长。
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的成长
这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强项
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智慧的实验跟西方实证科学同样宝贵,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重要贡献。人们把客观世界改造得再好,回到人类幸福和快乐问题上的时候,还是要取决于人的内心状况。而人的内心状况本身,也是可以做实验的,也是可以成长的,也是可以有结果、有结论的。
所以说,我觉得它们在这两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正好构成了一种互补。西方实证科学,可以忽略掉人和人之间的主观的差别,真理探求成果可以批量地复制使用,非常有利于快速地改变外在世界。但是,如果只有西方实证科学,不管外在世界改造得多么好,都不妨碍我们内心仍然很烦恼。
对我们每个人的苦乐来说,外在条件、外在世界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比如,我们很难讲,我们开着汽车走,和古代人骑着马走,哪个更幸福。我们也很难讲,我们用电灯看书,和古代人用蜡烛看书,谁的内心幸福感更强。我们也很难说,我们睡在席梦思上,和古代人睡在木板上,究竟谁更幸福。这都是不一定的。而幸福,才是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真正的追求目标。
所以说,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的必要,非常需要的。但是,只改造客观世界,是实现不了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还需要同时配合以主观世界的改造,或者说我们内心的成长。这正是中国传统智慧、心性之学的强项。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本文及音频、视频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为了更好地传播老师的理念,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向文運老师提问,请加老师微信好友: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化创业者,拥有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他乐读文化经典,注重真学实行,与诸多儒释道大德结下深厚法缘。
文運老师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传统文化学习宗旨和“回归文化经典,塑造共同语境;追求精神价值,促进社会信任”的经典共读理念,以帮助有缘人提升生命价值,力所能及地净化社会风气。
相关文章链接: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運心田